胃癌根治术后麻醉苏醒期优质护理对患者躁动和尿路刺激反应的影响

时间:2022-02-17 所属分类 论文指导 作者有话说:期刊信息纠错
摘    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麻醉苏醒期优质护理对患者躁动和尿路刺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胃癌根治术后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试验组给予优质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尿路刺激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胃癌根治手术患者优质护理,可以有效降低麻醉苏醒期躁动与尿路刺激反应的发生率,减轻严重程度。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 麻醉苏醒期 躁动 尿路刺激反应 优质护理

苏醒期躁动是麻醉手术后常见精神症状,表现为患者从麻醉状态到完全清醒过程中出现不自主肢体运动、情绪激动、反射性反抗等症状,会造成血流动力学明显波动,增加损伤风险,也不利于术后机体恢复[1],因此有效预防和减少患者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十分必要。胃癌根治术是临床治疗早期胃癌的常用方法,由于需要引流尿液,患者术后需留置导尿管,但是异物置入会对患者尿路造成刺激,引起患者疼痛不适,是导致患者术后苏醒期发生躁动的重要原因[2]。因此,采取有效促使减少导尿管留置对患者的刺激反应也是麻醉苏醒期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优质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为服务理念开展的护理措施,强化基础护理,主张处处为患者着想,以提升整体护理服务水平[3]。我院近年予以胃癌根治术患者优质护理,在预防和减少躁动与尿路刺激反应方面收效理想,现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胃癌根治术后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试验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43~74岁,平均(58.92±7.54)岁;腺癌25例,鳞癌3例;TNMⅠ期22例,Ⅱa期6例;腹腔镜手术25例,开腹手术3例;静吸复合麻醉22例,全凭静脉麻醉6例;手术时间125~170 min,平均(147.12±15.64)min。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44~75岁,平均(58.63±7.27)岁;腺癌26例,鳞癌2例;TNMⅠ期21例,Ⅱa期7例;腹腔镜手术34例,开腹手术4例;静吸复合麻醉21例,全凭静脉麻醉7例;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145.97±16.30)min。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胃穿刺组织活检诊断早期胃癌,TNMⅠ~Ⅱa期,行胃癌根治手术或联合化疗;(2)一般状况良好,无其他原发恶性肿瘤及严重内科疾病,KPS评分≥70分;(3)接受全身麻醉,术程顺利;(4)术前留置导尿管;(5)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75岁以上老人;(2)既往认知异常或精神疾病史;(3)合并呼吸或循环障碍;(4)围术期严重并发症;(5)近期服用过对精神造成影响的药物;(6)临床资料不全。
方法: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术前访视,告知手术相关事宜,指导一般手术准备;术中予以手术医生充分护理配合,术毕送患者入麻醉恢复室;密切予以患者心电监护、血氧监护,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呼吸、心率、血压、Sp O2等生命体征变化,适时拔除气管导管,视情况予以患者约束性保护。⑵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围术期优质护理:(1)术前予以患者全面护理评估,准确、详细地把握患者病情以及生理、心理状况,评估患者苏醒期躁动可能性以及风险因素,为有的放矢地予以护理干预提供依据。(2)术前访视时:耐心向患者讲解手术和麻醉的过程,认真解答患者疑问,同时告知患者导尿管留置方法与目的,向患者说明麻醉苏醒期与导尿管留置可能引起的不适,树立患者对手术的正确认识,并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另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和支持,向患者介绍先进手术技术、医师经验以及我院既往成功治疗病例,树立患者手术治疗自信心,平稳患者心态,尽量使患者以平常心接受手术。(3)术中加强保温护理:合理调节手术室温度,使之维持在22~24℃,除常规以棉被、脚套等对患者身体进行保暖之外,加用循环水变温毯,维持恒温38~40℃,术中输液与冲洗液均预先以恒温箱加热,避免热量过度散失,术程内动态监测患者体温,使之维持在36℃以上。(4)麻苏醒期:患者去枕平卧,保持床单元平整,妥善固定管路,约束带松紧适宜,确保患者舒适。同时合理调整患者体位,无自主呼吸时可将手术床头抬高约30°,然后停止供氧约30 s,重复动作至自主呼吸建立后,快速将患者头部降低回原位,以此调节血流分布,减少功能残气量,促进麻醉药物呼出体外,促进早期苏醒。(5)术后早期严格遵医嘱,予以患者镇痛治疗,防止因疼痛刺激造成患者躁动。(6)苏醒期做好患者心理与情绪的安抚工作,及时提醒和解释留置的尿管,按需吸痰,恰当予以患者吸痰操作,技术专业、动作轻柔,减少管路对患者的刺激。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躁动发生率及麻醉苏醒期导尿管对尿路刺激反应的耐受度。以SAS评估患者麻醉苏醒期内有无躁动[4],评分标准:不能交流及服从指令,对恶性刺激无反应或经由轻微反应-不能唤醒(1分);身体有躯体反应和自主反应,但不能交流和服从指令-非常镇静(2分);嗜睡,但通过刺激可唤醒并服从简单指令-镇静(3分);容易唤醒,安静服从-安静合作(4分);轻度身体躁动,通过提示可劝阻-轻度躁动(5分);明显身体躁动,需要反复劝阻-中度躁动(6分);不断翻转挣扎,有翻越床栏、试图拔除导管等行为,需予以保护性约束—重度(危险)躁动(7分)。本研究以患者SAS≥5分为躁动阳性,取患者麻醉苏醒期SAS评分最高值记录,统计躁动发生率,观察两组躁动严重程度。麻醉苏醒期导尿管对尿路刺激反应的耐受度应用标准参照文献拟定[5]:苏醒期安静配合,苏醒后主诉尿管留置无不适-Ⅰ级;尿管留置可耐受轻度疼痛与不适-Ⅱ级;尿管留置中度疼痛与不适,勉强耐受-Ⅲ级;下腹疼痛、尿痛症状严重,耐受不佳,引起患者躁动不安-Ⅳ级。本研究以Ⅲ~Ⅳ级为尿路刺激反应阳性。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比较:麻醉苏醒期,试验组发生躁动10例,均为轻中度躁动;对照组发生躁动21例,其中2例重度躁动。试验组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比较[n(%)]

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尿路刺激反应发生率比较:麻醉苏醒期,试验组发生尿路刺激反应2例,均为Ⅲ级症状;对照组发生尿路刺激反应8例,其中2例为Ⅳ级症状。试验组尿路刺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尿路刺激反应发生率比较[n(%)]

讨论

躁动是麻醉术后苏醒期常见问题,文献关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报道不一,考虑与统计病例数差异及诊断标准不同有关[6]。苏醒期躁动主要见于全麻术后,多发生在拔管后15 min左右,儿童与老年人发生风险较高,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需接受药物干预治疗[7]。导致苏醒期躁动的因素众多,可分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两种。根据文献报道,前者包括患者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既往病史、药物治疗史等,后者包括术前紧张焦虑、围术期各种可能对患者造成刺激的操作等,如管路留置、气道内吸痰等[8-11]。因此,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消除和规避可控因素,是预防和减少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关键。
本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试验组患者优质护理,着重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减少和控制围术期可能导致患者躁动的因素为护理目标,针对性开展护理服务措施。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术前过度紧张会增加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紧张程度与躁动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护理加强了对患者的术前访视,采取多手段平稳患者情绪状态,有助于减少术后应激反应[12]。另外,低温以及围术期身体不适也会引起患者苏醒期躁动,通过术中加强保温、合理安置患者体位、保持床单元平整、妥善固定管路等护理服务,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预防和减少苏醒期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另外,预先向患者讲解留置导尿管相关情况,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也可以帮助减少患者术后因身体不适而出现恐慌,进而发生躁动。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干预后尿路刺激反应与躁动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与文献报道结论相符[13],肯定了护理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综上所述,予以胃癌根治手术患者优质护理可以有效降低麻醉苏醒期躁动与尿路刺激反应的发生率,减轻躁动与尿路刺激反应的严重程度,效果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