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二聚体检验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评估中的效果研究

时间:2022-02-16 所属分类 论文指导 作者有话说:期刊信息纠错
摘    要: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验对急性白血病的作用。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急性白血病患者103例,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初治期及复发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复发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疾病初治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可以直接反映患者机体凝血功能及纤溶功能,可认为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敏感指标。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D-二聚体 初治期 缓解期 复发期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不但累及血液系统,引发凝血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还会造成全身性症状,导致出血倾向,死亡风险较高。既往对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评估,一般采取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但骨髓穿刺属于一种侵入性检查,对患者的机体损伤大,患者接受度不高,临床应用受限。而国内外的综合研究发现[1],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纤溶功能及凝血变化在临床发病过程中有重要的参与机制。很多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化疗治疗后,致病因子会不断释放促凝物质,引发更大规模的纤溶功能及凝血功能障碍情况。针对这一发病机制,寻找纤溶功能及凝血功能的敏感指示指标,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急性白血病患者机体中有较高的浓度。为了进一步提升急性白血病诊断价值,对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评估,本次研究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指标进行检验,为临床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急性白血病患者103例,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纳入对照组。观察组初治期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2~70岁,平均(57.6±5.2)岁;复治期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0~68岁,平均(58.2±4.7)岁;缓解期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38~72岁,平均(58.0±4.3)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70例,男43例,女27例;年龄41~69岁,平均(57.8±4.4)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39~68岁,平均(58.6±4.0)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2~67岁,平均(57.4±5.0)岁。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所有患者经临床综合检查确诊后,对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以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米托蒽醌联合阿糖胞苷等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给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强的松方案化疗。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患者连续治疗1~2个疗程后,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并评估临床治疗疗效。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于清晨抽取其空腹肘静脉血,常规分离血浆后,以枸橼酸钠抗凝,并将标本放置在-20℃的冰箱中保存。尽量保证在采集后立即送检,不能立即送检的,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检验,否则需要重新抽取血液样本。血浆D-二聚体检验标本检测采用法国STA-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验,检验方法为免疫比浊法。质控品选择STA-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试剂和质控品包括LIATESTD-D I Buffer缓冲液、LIATEST D-D I Latex D-D单克隆抗体乳液,正常质控选择LIATEST CONTROL (12046),异常质控选择LIATEST CON-TROL(12046)。D-二聚体的正常参考值为0~0.5μg/m L。
观察指标:(1)对比观察组不同病情发展时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以观察组初治期、复发期、缓解期检测结果为准;(2)对比不同白血病类型患者不同病情发展时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不同病情发展时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初治期及复发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复发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初治期及复发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不同病情发展时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不同白血病类型患者不同病情发展时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疾病初治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3.67±1.23)μg/m L,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36±0.18)μg/m L;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疾病初治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8.21±3.45)μg/m L,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41±0.23)μg/m L。两组患者初治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66,P=0.000);两组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1,P=0.233)。

讨论

急性白血病属于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其发病原因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后,大量细胞在人体血液组织中异常增生[3]。患者发病后,细胞出现分化成熟障碍及异常凋亡情况,因而对血液系统造成极大的损伤。最新统计显示[4],我国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发病概率约为1/50 000,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较大[5]。
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细胞发生纤溶酶降解后的特异性标志物,该指标在血液指标中异常升高,提示患者体内纤溶活性增加,凝血酶水平异常,说明患者机体存在凝血及纤溶系统被异常激活的情况。通过对血浆D-二聚体指标进行检验,能够发现是否存在血栓形成或者继发性纤溶情况。本次研究对急性白血病不同疾病发展时期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对比分析,从研究结果上看,与疾病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比较,急性白血病初治期及复发期指标水平均更高,而复发期指标水平低于初治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急性白血病初治期、复发期指标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缓解期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这一研究结果可以看到,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异常升高,提升患者体内存在凝血活化过程或继发的纤溶亢进情况。而经过系统化化疗治疗后,患者疾病得到缓解,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降低到参考值以内。这一情况,说明通过系统化治疗后,患者体内凝血及纤溶情况被有效纠正。而患者疾病复发后,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比缓解期明显升高,说明其自身凝血、纤溶系统再次出现异常情况。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可抑制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一步提升,避免出现严重的病情变化。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到,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机体内的白血病细胞负荷及病情演变情况。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出现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患者在进行化疗或者免疫机制治疗的干预下,白血病细胞会释放促凝物质,从而激活凝血、纤溶系统。而疾病发展过程中,异常增殖的细胞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不断的损害,也会激活凝血系统。而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损伤后,会将大量的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至血液中,导致继发性纤溶亢进。白血病细胞会释放弹性蛋白酶及炎性因子,降低纤溶系统抑制物含量,因而会进一步加重纤溶亢进。白血病患者还会伴随感染情况,这也会加重血管内皮损伤。本次研究对不同病情发展程度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大部分初治期患者存在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升高情况。而采用化疗治疗后,患者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发生变化,因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情况。而当治疗进程不断进展时,患者出现耐药性,导致疾病控制效果欠佳,出现疾病复发的情况,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一步提升。从本次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到,不同病情发展程度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综上所述,D-二聚体水平可以直接反映患者机体凝血功能及纤溶功能,因此,可认为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敏感指标。

参考文献
[1]李响.血浆D-二聚体检验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判断和临床疗效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8):115-116.
[2]黄康乐.血浆D-二聚体检验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4):122.
[3]孙利,郭晓珺,王燕,等.血浆FM,FDP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0):129-131.
[4]林朝.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意义分析[J].哈尔滨医药,2020,40(1):63-64.
[5]王畏,焦云丽,邹艳.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