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法对早产儿吸乳的应用效果

时间:2021-06-24 所属分类 论文指导 作者有话说:期刊信息纠错
摘    要:目的:观察吞咽功能障碍训练对早产儿吸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早产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实行非营养吸吮法;观察组在非营养吸吮法基础上实行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喂养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口胃管营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胎龄、开始至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功能障碍训练联合非营养吸吮,可缩短早产儿经口喂养时间,改善吸乳状态。
关键词:吞咽功能障碍训练 早产儿 非营养吸吮 吸乳困难 经口喂养 口腔运动功能

早产儿(胎龄<37周)胎龄较短,大脑神经尚未发育完全,未完全建立口咽部、气道调控功能,极易出现吞咽、吸吮功能障碍,导致吸乳困难。虽然其他途径如经管饲喂养、肠外营养等亦可实现对早产儿的营养补充与支持,但吸吮吞咽功能障碍却得不到显著改善[1]。同时,由于减少了对消化系统的刺激,极易引发胃肠道失用性萎缩等问题。据有关研究显示[2],吞咽功能障碍训练可对早产儿口腔迷走神经产生一定刺激作用,增加吸吮反射及进奶量,从而达到促进其生长发育的目的。本研究以存在吸乳困难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旨在通过训练改善其吸乳状态,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出生的早产儿100例,均通过新生儿口腔运动评估量表评估为吸乳困难新生儿[3];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胎龄27~29周,平均(28.0±0.5)周;出生时体重1.2~2.5 kg,平均(1.7±0.8)kg;合并慢阻肺10例,新生儿感染20例,贫血2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胎龄27~29周,平均(28.1±0.6)周;出生时体重1.5~2.4 kg,平均(1.7±0.6)kg;合并慢阻肺9例,新生儿感染21例,贫血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对照组采用非营养吮吸,鼻饲前10 min将未开孔橡皮奶嘴给予吮吸10 min,然后喂养,间隔时间3 h。⑵观察组从29周开始,在非营养吮吸基础上配合吞咽功能训练。(1)口腔训练:康复师位于患儿右侧,用右手小指戴指套,蘸生理盐水充分润湿患儿口唇,深入口腔,从舌前1/3位置开始向不同方向(舌面、舌尖、颊部等)进行环形、垂直按摩,根据患儿耐受力调节训练时间,一般在1~3 min,轻微刺激其舌根、咽部后壁肌肉,以诱发吞咽功能。(2)口面肌群运动训练:护士用双手食指、拇指按摩患儿双侧面颊肌,用指尖反复按摩其面颊肌与唇周,时间1~3 min/次,按摩2次/d。(3)吞咽能力训练:护士手戴薄膜手套,用食指轻触舌中部,轻微按压舌骨,按压舌4~6次,重复按压,中间停顿数秒,时间1~3 min/次,训练2次/d。(4)舌肌运动:护士手戴薄膜手套,分别用食指、拇指轻捏舌体,让其向上下、左右方向运动,松开舌体使其恢复至正常状态,停顿数秒后反复进行,时间1~3 min/次,运动2次/d。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新生儿经口胃管营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胎龄、开始至完全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及喂养良好率等。
完全经口喂养判定标准:以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为根据[4],有力经口吸吮母乳,无血氧饱和度异常、呛奶等情况出现。(1)喂养良好:开始经口喂养时喂养3 mL/min,摄入奶量比与喂养成效分别≥80%、≥30%。(2)喂养不良:喂养<3 m L/min,摄入奶量比<80%,喂养成效<30%。
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早产儿喂养状况比较:观察组喂养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喂养状况比较[n(%)]

两组早产儿各临床指标时间比较:观察组经口胃管营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胎龄、开始至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各临床指标时间比较

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5-6],早产儿的身体与神经发育、喂养方式具有密切关联,但由于早产儿神经功能发育不完全,严重影响了营养摄入,使经口喂养的实现面临一定难度。新生儿需经进食满足其生命需求,但由于其进食功能还未发育完全,经常出现营养供给不足等问题[7]。胃肠功能可有效促进食物消化,可磨碎、混合食物,促进食物在肠腔内运转,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度,但出生后又需要维持接近在宫腔内的生长速度,所以会对新生儿胃肠造成较重负担,出现胃肠动力不足的问题,延长胃排空以及肠道内食物运转的时间。早产儿提前出生,其身体未达到充分的发育,喂养困难是常见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实行有关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
非营养性吸吮是目前针对早产儿开展的一种干预措施,旨在使其吸吮无孔橡皮奶头,通过此种方式对其口腔内部感觉神经细胞形成刺激,加快消化道G细胞对胃泌素与胃动素等分泌,促进吸吮反射,同时加速其肠胃蠕动,减少喂养不耐受情况的发生。据有关研究显示[8],通过非营养性吸吮,早产儿可尽快建立富有规律性的吞咽与吸吮模式,使其从管饲逐步过渡到经口喂养。另有研究表明[9],对于早产儿而言,非营养性吸吮不仅可以改善其胃肠营养状况,同时还可影响其生理、发育与行为等,延长睡眠时间,减少防御、激惹行为的发生。通过吞咽功能障碍训练可对吸吮活动形成刺激,同时受刺激的部位还有舌骨与舌肌等部位,通过训练可显著增强口腔感知觉能力,以提升口咽部肌力及肌张力,同时,通过训练亦可改善早产儿吞咽定向反射,缩短其吸吮能力发育时间,经口胃管营养时间至完全经口喂养之间的过渡时间亦可明显缩短,从而快速增加体重,缩短在医院滞留的时间。
本次研究选取接受治疗的早产儿10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行非营养吸吮,观察组在非营养吸吮的同时配合吞咽功能障碍训练,结果显示,经训练后,观察组喂养状况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在经口胃管营养、住院等方面所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相比单纯非营养吸吮,同时配合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更有利于促进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完善,可更好的优化喂养效果。
总之,经吞咽功能障碍训练以及非营养性吸吮训练后,早产儿可快速建立吞咽反射,此类训练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司徒妙琼,李智英,谢巧庆,等.口腔运动干预对吸吮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喂养表现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6,15(3):36-39.
[2]赖敏燕,梁美芳,黄婵.吞咽功能障碍训练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9,40(6):1381-1382.
[3]张崇芳,尹华英.新生儿口腔运动评估量表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13,29(9):1-4.
[4]卢冬梅,陈勇,蒋琳.家庭参与式照护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5):114-116.
[5]戚建平,张桂香,李京斌.观察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环境个体化吞咽治疗对早产儿喂养障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6):102-103.
[6]史明慧,余晓远,石彩晓.口肌训练联合试喂养治疗脑炎伴吞咽障碍患儿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0,42(2):133-135.
[7]王智超,李兴霞,张震.口周按摩联合试喂用于HIE合并吞咽障碍患儿的临床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4):127-129.
[8]郑玉蔼,何璐,贺娟,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环境下行个体化吞咽治疗对早产儿喂养障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7):513-517.
[9]王艳格,彭红霞,娄营.口腔运动干预护理对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的解决效果[J].临床研究,2019,27(5):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