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时间:2022-04-07 所属分类 论文指导 作者有话说:期刊信息纠错
【摘要】目的:对脑梗死患者采取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时口服阿司匹林,观察组患者治疗时口服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在治疗中采取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增强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梗死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脑梗死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其在中老年群体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脑梗死的临床发病率明显升高。通常情况下脑梗死的发病缓慢,部分患者在患病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若患者没有及时接受相应的治疗,则会导致致死率、致残率进一步升高[1]。他汀类药物长期作为脑梗死治疗的一线药物,该药物除了具有调血脂的作用,还让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能够有效阻碍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增殖与迁移。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药物可以发挥抗炎、抗氧化、抗血栓作用,避免血小板发生聚集,有效避免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采取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62.26±1.24)岁。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1.16±1.3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已通过头部MRI或CT检查确诊;②患者均已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③患者均未合并其他疾病。排除标准:①患者中途退出本次研究;②患者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沟通;③患者存在精神类疾病。
1.2 方法
本研究的全部患者均进行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活血化瘀、控制血压及血糖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患者在晚上睡觉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78),100 mg/次,1次/d。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治疗方式与对照组相同,他汀类药物主要是阿托伐他汀钙片(浙江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27),20 mg/次,1次/d。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需要连续4周服药治疗,停药1周后重新服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临床治疗有效率。临床疗效用显效、有效与无效来体现,显效的判断指标是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病残程度评估为1级,生活能力有一定改善;有效的判断指标是患者临床症状有改善,病残程度评估为2级,部分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无效的判断指标是患者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甚至出现病情恶化的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与IMT比较
观察组颈动脉斑块面积为(1.45±0.38)cm2,对照组颈动脉斑块面积为(1.65±0.45)cm2。观察组IMT为(0.52±0.13)mm,对照组IMT为(0.69±0.29)mm。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与IMT均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脑梗死的发病因素包括严重低血糖、脑缺氧、脑缺血,会导致患者出现长久的病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中最为多见的疾病类型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新鲜脑梗死区域会出现变软、肿胀等症状。若患者脑梗死部位发现斑块样出血,则这种类型是出血性脑梗死,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静脉阻塞和动脉栓塞[2]。如果脑梗死涉及的范围比较大,且患者存在脑组织水肿,则有较大可能会出现颅高压,严重时还会引发脑疝。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脊液中还存在比较多的红细胞[3]。
脑梗死的诊治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和病理进行分期分型,对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患者在超早期和急性期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尤为重要,这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4]。脑梗死的治疗分为一般治疗、积极控制脑水肿、溶栓和抗凝等。临床运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来治疗脑梗死,有效降低了患者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5]。阿司匹林是临床常见的药物,阿司匹林存在消炎退热、镇痛的效果,能够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起到阻碍作用,预防患者形成血栓。但阿司匹林具有显著的抵抗情况,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所以临床单一运用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有相关临床研究表示,脑梗死患者运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6]。他汀类药物可以让机体粥样硬化得到明显改善,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给予血管有效保护。同时他汀类药物还能够拖慢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速度,有利于消除患者的不稳定型斑块,避免患者再次发生脑部动脉栓塞[7]。他汀类药物可以让高胆固醇的发生率得到降低,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总胆固醇指标。此外他汀类药物还有助于患者恢复脑供血功能,促使患者脑部组织有更好的微循环,有利于恢复患者细胞代谢功能[8]。按照上述两种药物联合的方式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逐步在临床得到运用,且结合大量的临床反馈可以发现,和常规用药方案相比,以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联合的方式对脑梗死患者展开治疗,可以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达到促进患者恢复的目的。
研究结果数据对比可知,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与IMT均小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所以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果较优。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在治疗期间科学运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可以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增强,促使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改善,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邹琼.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6):87-88.
[2] 张鹏.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J].健康必读,2019(36):90.
[3] 张群英.浅析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1):145.
[4] 金子琦.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18):7-8.
[5] 黄静.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36(2):101-102.
[6] 张永良,于泳.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影响的疗效评价[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10):52.
[7] 刘永刚.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实际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2019(6):1283-1284.
[8] 王诗梅,鞠思廷.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效果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