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时间:2021-07-28 所属分类 论文指导 作者有话说:期刊信息纠错
摘    要:目的 分析儿童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为儿童手足口病的早期临床确诊和治疗提供可参考资料。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接收到传染病报卡并随访得到的数据的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资料(32例),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另收集同期我院接收到的传染病报卡并随访得到的数据的非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121例),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分析,观察儿童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危险因素。结果 (1)通过本研究显示,两组患儿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患儿的年龄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热时间和发热温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观察组患儿的空腹血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通过对观察组患儿实施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可发现,年龄过低、发热时间长、发热温度高、空腹血糖值过高均为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在分析儿童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发病因素时,年龄、发热时间、发热温度、空腹血糖值等因素对该疾病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对手足口病患儿实施临床治疗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重点关注,避免对其造成更大危害。
关键词:儿童 重症 手足口病 危险因素 现状

手足口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该病的潜伏期多为2~10 d,该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引发,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类型较多,其中最常见的病毒类型为柯萨奇A16型病毒与肠道病毒71型[1-2]。5岁以下儿童为该病的多发群体,手足口病早期症状为手部、足部、口腔出现疱疹、低热、厌食等,很多患儿在1周左右便可痊愈,但部分患儿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并发肺部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一旦患儿出现并发症,将快速加重患儿的病情,导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眼球运动障碍、昏迷、肌肉痉挛、肢体抖动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3]。该病严重降低了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胁[4]。对于重症手足口患儿来说,目前依旧缺乏相关的药物治疗措施,为保障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医护人员务必对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危险因素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最大程度将重症手足口患儿的治愈率提高,降低患儿的病死率,为患儿日后的机体发育奠定良好的基础[5-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接收到传染病报卡并随访得到的数据的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资料(32例),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另收集同期我院接收到的传染病报卡并随访得到的数据的非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121例),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男76例,女45例,年龄分布2~5岁,平均年龄(3.57±1.43)岁,病程3~15 d,平均病程(9.85±5.15)d;观察组患儿男24例,女8例,年龄分布0.50~3岁,平均年龄(1.75±1.25)岁,病程2~12 d,平均病程(7.63±4.37)d。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诊断标准。
1.2 方法
根据患儿的临床资料来定制基础调查表,对两组患儿的各项临床指标、临床资料进行记录,对可能导致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资料性别、年龄、发热时间、发热温度对比
(1)观察组患儿男性率为75%,对照组患儿男性率为62.81%,两组患儿性别差异不显著(χ2=3.468,P=0.063),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儿平均年龄(1.75±1.25)岁,对照组患儿平均年龄(3.57±1.43)岁,观察组患儿年龄明显小于对照组患儿(t=6.564,P=0.001),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儿发热时间为(7.92±1.94)d,对照组患儿发热时间为(4.01±1.14)d,观察组患儿的发热时间明显更长(t=14.638,P=0.001),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发热温度超过39℃患儿27例(84.37%),对照组发热温度超过39℃患儿56例(46.28%),观察组发热温度超过39℃的患儿比率高于对照组(χ2=32.025,P=0.001),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空腹血糖值对比
观察组患儿空腹血糖值为(9.83±3.97)mmol/L,对照组患儿空腹血糖值为(6.27±2.15)mmol/L观察组患儿的空腹血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t=6.813,P=0.001),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低、发热时间过长、发热温度高及空腹血糖值偏高。见表1。
表1 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儿童手足口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主要是由肠道内的各种病毒引起,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母婴传播、粪-口传播等,其中,粪-口传播方式最为多见[7]。在我国,手足口病一年主要有2次发病高峰期,分别为春季与初夏。幼童为该病的多发群体,尤其是5岁以下幼童,儿童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低热,口腔与手部、足部出现溃疡或小型疱疹,口痛等[8]。儿童手足口病主要分为非重症与重症两种类型,其中非重症患儿起病较急,通常此类情况经过临床治疗后,患儿疱疹会逐渐消退,且不留痕迹,预后效果较好[9]。重症患儿病情发展较快,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并发多种疾病,如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等,具有极高的致死率,部分患儿在抢救成功后,均伴有吞咽障碍、四肢无力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重症儿童手足口病显著降低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对患儿的生命安全及日后机体发育造成严重影响[10-11]。
为最大程度降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死率,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与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务必要以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做出准确判断,并制定相关的治疗措施,为患儿进行治疗,以促进患儿的康复[12]。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3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与121例非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性别与对照组患儿性别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患儿性别与患儿的病情发展无直接关系,观察组患儿发热温度、发热时间、空腹血糖等数值显然高于对照组患儿。
同时采用了Logistic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显示上述指标均为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发病原因。准确分析儿童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危险因素,可将患儿的总体治疗效果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显著降低患儿的生理痛苦,并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形成[13]。因此,在收治儿童手足口病患儿后,首先要对患儿的发热时间和发热温度等进行分析,因重症儿童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热时间更长和发热温度更高,通过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能够取得明显更佳的诊断效果。除此之外,对患儿的年龄和血糖值等也应进行观察,一旦确诊为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并且患儿年龄较低,血糖值较高,更是应立刻采取治疗,以期避免其症状加剧,以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14]。
年龄为引发重度手足口病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具有EV71抗体,但在出生1个月后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且患儿因年龄较小,自身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导致发生重症手足口病的概率较大。有研究中表示,发热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典型临床症状之一,患儿一旦出现发热症状,说明体内已经感染病毒并且发生炎性反应,同时,患儿如持续发热,且发热温度较高,则极易导致患儿出现抽搐等症状,因此,对于出现发热症状的手足口病患儿,应引起重视,并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尽可能促进病情发展。同时,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来说,医护人员更应该定时观察患儿的血糖变化,如患儿病情危重,其体内的空腹血糖值会明显升高,空腹血糖值的升高,可直接对患儿体内的血管内皮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降低了患儿体内的损伤修复能力[15]。因此,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空腹血糖检测时,一旦发现血糖值出现异常,应立刻进行EV71病毒DNA检测,以尽早识别患儿是否为重症手足口病,并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最大程度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
医务工作人员在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治疗时,务必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来对患儿进行治疗,并做好隔离工作,以免出现传染现象,部分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于水电解质紊乱,对于此类情况,医务人员应首先纠正患儿的水、电解质紊乱情况,再采取后续治疗。近几年来,儿童手足口病患儿的数量仍不断上升,为降低儿童手足口病患儿数量,医护人员应加强儿童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在此基础上,可通过查阅手足口病相关资料、文献或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制定儿童手足口病防治手册,由医务人员来进行发放。一旦儿童疑似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刻送至医院进行检查,一旦确诊后,应立刻进行隔离治疗,避免接触其他患儿,并对患儿的餐具、玩具定时消毒,加强宣传力度,以将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
综上所述,临床应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引起重视,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秉承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最大程度将患儿的病情控制,以将临床总体治疗效果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瑞平.联合用药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3):104-105.
[2]戴雨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冲剂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6):224-225.
[3]陈晓瑾,周红萍,严俊,等.EV-71感染危重型手足口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9):7-10,14.
[4]刘健,闫秀丽,谢忠侠,等.2012-2017年某院手足口病患儿病原学及感染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13):2037-2040.
[5]刘伶俐,吴波.两种肠道病毒与四种临床检验指标在小儿手足口病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0):185-186.
[6]王猛,孙丽敏,刘洋,等.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9,40(10):81-82.
[7]康乐,王艺,王新华.新生儿手足口病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9,26(5):605-607.
[8]宋鹤,张玉凤,邓慧玲,等.血浆脑利钠肽与柯萨奇病毒A6型手足口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0,27(1):45-49.
[9]庄帝钱,梁翠琼,赵芳,等.人肠道病毒71型感染致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9,19(4):373-376.
[10]李尧,徐晓欧.危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综述,2020,26(20):4143-4146,4152.
[11]耿芳.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与危险因素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2):125-126.
[12]郭树珍.榆林市手足口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32):25-27.
[13]李存桂,姚彦莉,陈果,等.手足口病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J].热带医学杂志,2019,19(5):637-640.
[14]高侠,刘璐.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心肌酶CKMB检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8):1067-1070.
[15]葛玉东.2种肠道病毒与4种临床检验指标在小儿手足口病的关系评价[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9,331(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