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行优质护理对情绪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1-09-06 所属分类 论文指导 作者有话说:期刊信息纠错
摘    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行优质护理对情绪的影响。方法:2017年12月-2019年12月于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5例。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焦虑自评表(SAS)与抑郁自评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表(BI)与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改善生活质量,效果确切。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优质护理 负性情绪 生活质量

在临床神经内科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多发疾病,且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即便医疗技术的进步有效降低了病死率,但多数患者治疗后仍伴有多种心理障碍、言语沟通障碍以及行动障碍等,因此适时给予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优质护理干预的服务理念为“以人为本”,改革传统护理模式,给予患者全程性、针对性的护理干预[2]。本研究旨在探究采用优质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5例。观察组男51例,女34例;年龄46~78岁,平均(66.3±11.0)岁;病程3~61 h,平均(23.4±7.3)h。对照组男53例,女32例;年龄44~76岁,平均(65.9±10.8)岁;病程4~62 h,平均(24.2±7.1)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伴有肢体偏瘫;(3)能够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4)具有良好认知功能,可独立完成调查问卷。
排除标准:(1)伴有心、肝、肾等严重的脏器疾病;(2)认知功能较差,未能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3)治疗依从性较差;(4)伴有严重心理疾病。
方法: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保持呼吸通畅,绝对卧床,并进行饮食指导。⑵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首先护理人员应走近患者,热情积极与患者沟通,倾听其内心想法,及时解决其内心疑惑与问题,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与具体情况。进行一对一针对性心理疏导,稳定患者心态,以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健康宣教:采用各种形式为患者及家属讲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致病机制、并发症以及相关治疗等知识,让患者更为全面地去认识自身的疾病,主动去改变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进而使其积极配合临床医护工作。(3)功能训练: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2 d后,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卧床时指导进行四肢被动与主动运动,而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包括立位平衡训练、迈步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训练,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功能训练,需保障训练适量,注意休息。(4)家庭、社会支持:护理人员应主动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共同建立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使患者切身感受到家庭与社会的关爱,改善不良心理情况,增强自身的积极主动性,配合医护工作,促进早日康复。
观察指标:(1)负性情绪:护理前、干预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况,两个表格总分均为100分,高于50分即为阳性表明存在负性情绪,且得分越高表明负性情绪越重。(2)生活质量: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表(BI)与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其中BI满分为100分,61~99为轻度功能障碍,41~40分为重度功能状态,低于40分为重度功能障碍;FMA分数为0~66分,分数与运动功能恢复成正比。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改善情况比较:两组干预前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两组干预前BI评分、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BI评分、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讨论

目前,急性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主要危险因素,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每年增长率为8.7%,占据致死病因的首位,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70%左右,给家庭、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伴有情绪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身体功能障碍,对患者运动、感觉以及视力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心理压力,使患者未能积极配合医疗工作,进而影响患者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4]。传统临床上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仅仅给予常规护理,进行简单的沟通与指导,未能重视护理干预等辅助性措施,因此急需采用系统性优质护理干预,以保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随着对脑卒中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护理模式的不断完善,提出了一种全新护理模式,即优质护理干预。优质护理干预是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全面化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始终秉持“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思想观念,并深化到日常护理中,从患者角度考虑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5]。此外优质护理干预还能够有效解决患者心理、生理以及社会性问题,使患者更为积极地主动配合临床医护工作,进而整体性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本研究旨在探究通过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缓解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的影响,使患者保持良好状态接受治疗。观察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其中包括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功能训练以及家庭与社会支持等护理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可能为给予患者优质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消除心理压力,积极配合医护工作。此外在干预后观察组BI评分与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也得到根本改善。
综上所述,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优质护理干预,通过针对性、系统性、全面化的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英,刘伟.集束化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16):2208-2211.
[2]郝建红,徐勇,白瑞芳.早期心理干预对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后期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20):3562-3564.
[3]简静雯,杨晶晶,朱丽娟.集束化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术后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14):1649-1652.
[4]赵小秋.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B12):358-359.
[5]赵惠娟.优质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5):838-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