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扫描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时间:2021-08-10 所属分类 论文指导 作者有话说:期刊信息纠错
摘    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20年8月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所有患者均行MSCTA检查,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标准,观察MSCTA的诊断结果及影像学特征。结果:MSCTA清晰显示患者的颈内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大脑动脉环、大脑动脉及分支等情况,重建图像中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三维图形,可观察到瘤体形态、大小、生长方向、载瘤动脉、与邻近血管关系等。以DSA结果为标准,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中发现动脉瘤67个,其中单发45例,多发10例。MSCTA检出65例,检出率为97.02%,瘤体位置及脑动脉瘤最大径、瘤颈最大径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行MSCTA,可清晰显示动脉、血管、骨骼等变化,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关键词:多层螺旋CT 颅内动脉瘤 诊断价值 影像学特征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急,从发病时间到救治时间越短,预后越好,因此,需早期及时有效诊断,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1]。临床上,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法较多,如CT、磁共振(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等,这些诊断方式均各具优势和不足[2]。本文就对颅内脑动脉瘤患者的DSA、MSCT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8月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所有患者均行MSCTA和DSA检查;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30~72岁,平均(51.76±8.33)岁;症状表现为突发性剧烈头痛、呕吐恶心、意识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所有患者临床资料保存完整;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1)MSCTA检查:采用GE 64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为120 k V、管电流为200 m A、螺距为0.65:1、层厚为1 mm、间隔为0.625、矩阵为512×512,先行平扫,从主动脉弓至头顶部进行全头颅扫描,再行增强扫描,经肘前静脉以高压注射器团注80~100 m L造影剂(欧乃派克),浓度为350 mg/m L,注射速度为4.5 m L/s,通过智能跟踪法明确扫描时间,延时15~20 s。扫描完成后,把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进行相关处理,获取三维重建图像[3]。(2)DSA检查:采用飞利浦DSA机进行检查,用改良seldinger技术,曝光参数:电压为80 k V、电流为800 m A,选择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两侧椎动脉、颈内动脉造影,高压注射器注入20 m L非离子造影剂碘克沙醇注射液,注入速度为5 m L/s,根据情况给予斜位造影,把载瘤动脉、动脉瘤均完整显示,最后把图像传到工作站进行后处理[4]。
观察与评价:由两名以上高年资影像科医生对影像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患者影像学特点,并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观察MSCTA的诊断准确率。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MSCTA影像学特征表现:MSCTA清晰显示患者的颈内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大脑动脉环、大脑动脉及分支等情况,重建图像中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三维图形,可观察到瘤体形态、大小、生长方向、载瘤动脉、与邻近血管关系等。CT平扫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沿脑沟分布的高密度影,且沿脑沟分布;MSCTA检查发现患者右侧大脑前动脉A4段动脉瘤;平扫脑干腹侧囊状呈稍高密度影,MSCTA检查见基底动脉囊状扩张,冠状位MIP重建,见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平扫左侧裂池明显,MSCTA检查双侧颈内动脉囊状扩张,三维图像显示左侧动脉瘤呈狭颈型多囊状动脉瘤。
脑动脉瘤位置及直径大小诊断符合率比较:以DSA结果为标准,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中发现动脉瘤67个,其中单发45例,多发10例。MSCTA检出65例,检出率97.02%,瘤体位置及脑动脉瘤最大径、瘤颈最大径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脑动脉瘤位置及直径大小诊断符合率比较[n(%),(±s)]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先天异常或是损伤等导致局部血管壁损害。颅内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有报道称,颅内动脉瘤中,单发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的住院患者病死率约15%,再次破裂血病死率则高达42%,但在实际中,多数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由于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于院外[5]。因此,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瘤,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血管病变诊断中,DSA是公认的诊断金标准,DSA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通过观察颅内动脉血流变化、瘤体情况等具体情形,能够为诊断及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具有很高的组织分辨率,能够清晰显示组织、血管等微小病变。但蒋永明认为,DSA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式,且费用高、需住院反复检查,还容易引发并发症风险,临床应用受到明显限制,因其存在适应证、禁忌证,限制了应用价值,并不适合作为常规的检查手段。
本研究中,对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的MS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DSA为金标准,结果提示,MSCTA检查在判断瘤体大小及位置方面,诊断符合率非常高(97.01%),瘤体位置及脑动脉瘤最大径、瘤颈最大径与DSA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但在大脑前后动脉及前后交通动脉的检出率存在轻微误差,可能与颅底骨结构、动脉硬化或造影剂充盈不良等存在相关性,因此,首次MSCTA检查呈阴性,且高度怀疑动脉瘤者,应等患者病情稳定后再次复查,避免发生漏诊事件。嬴洁认为,MSCTA常规平扫时,可有效判断颅内瘤体位置、周围组织、血管壁等情况,行增强扫描后,可进一步观察颅内动脉瘤周围及内部的情况,图像后处理功能可多方位全面观察动脉瘤的内、外部形态学特征。在本次颅内动脉瘤患者的MSCTA影像学资料分析中,认为MSCTA具有几点优势:(1)无创、检查速度快、费用低、准确率高,尤其适用于危重急症患者的检查;(2)对比剂使用剂量少,仅需一次注射则可任意多角度旋转及切割扫描,可观察颅内血管、病变组织、骨性结构等,获得动脉瘤的完整解剖关系,充分暴露动脉瘤立体关系;(3)可检出微小动脉瘤,减少漏诊率;(4)机械设备购置费用较低,普通基层医院都有能力配备,易普及。
综上所述,MSCTA是安全、高效的检查方法,可全方位准确显示颅内动脉瘤信息,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影像学依据,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朱金奇,朱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7(5):808-810.
[2]林靖复,康强,李国秀.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0):38-39.
[3]朱光斌,杜国新,刘燕,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照分析[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21(3):197-201.
[4]张金灿,胡丹,贺礼进,等.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0):102-103.
[5]冯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8,25(13):1681-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