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加减对脾肾阳虚型泄泻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1-08-06 所属分类 论文指导 作者有话说:期刊信息纠错
摘    要:目的:探讨乌梅丸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泄泻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脾肾阳虚型腹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0.5 g/次,3次/d,蒙脱石散3 g,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乌梅丸加减治疗,水煎,1剂/d,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周。观察其临床疗效及症状严重程度(IBS-SSS)积分和中医症状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症状严重程度(IBS-SSS)积分和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梅丸加减治疗脾肾阳虚腹泻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乌梅丸加减 脾肾阳虚 泄泻

腹泻属西医肠易激综合征(IBS),属于中医“泄泻”范畴[1],中医认为该病病在肠[2],病机脾虚湿盛运脾化湿[3],根据中医辨证,临床分为:寒湿内盛湿热伤中型食滞肠胃型、肝气乘脾型脾胃虚弱型及肾阳虚衰型,临床比较难治的是脾肾阳虚型。乌梅丸是《伤寒论》中止痛安蛔的要方[4],用于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脾胃虚引起之胃脘痛、肢体瘦弱等证候[5]。近年来,采用乌梅丸加减对脾肾阳虚腹泻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脾肾阳虚型腹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25~76岁,平均(42.5±5.6)岁;病程2~8年,平均(3.3±1.4)年。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4~75岁,平均(42.5±5.5)岁;病程2~7年,平均(3.2±1.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1)对照组给予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0.5 g/次,3次/d,蒙脱石散3 g,3次/d。(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乌梅丸加减治疗,乌梅丸方剂组成:乌梅10 g、细辛3 g、人参10 g、桂枝10 g、黄连15 g、黄柏15 g、当归12 g、附子10 g、蜀椒10 g、干姜9 g组成,水煎,1剂/d,分早晚2次服用。若患者四肢凉甚,身体恶寒日久且舌淡胖,可加麻黄9 g、细辛3 g,散陈寒效果较佳;若患者五更泻典型,可配合四神丸(补骨脂10 g、肉豆蒄9 g、五味子6 g、吴茱萸5 g);若患者后背凉甚可附子加量至20~30 g,附子先煎;若患者伴胃脘胀满,呃逆不喜食寒凉可酌加砂仁6 g、苏梗10 g、炒白术20 g。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观察指标:采用IBS症状严重程度(IBS-SSS)进行评估,采用中医证候学积分,症状分为无、轻、中、重四个等级进行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积分变化。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大便次数恢复到正常范围,大便成形,1~2次/d;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大便2~3次/d,大便基本成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未见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BS-SSS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IBS-SSS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BS-SSS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BS-SSS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组显效4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显效28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慢性腹泻归属于中医“泄泻”范畴,致病因素为脾失建运,食谷不化,故排便次数增加,排便量增多,大便稀薄,持续时间较长,数年数月不愈的久泻,病情反复发作,较难治愈[6]。病情多累及多个脏器,连累数腑,寒热错杂,虚实并存。中医认为,该病不能简单用“湿重”或“脾虚”来概括,应该进行辨证其机理,分型对症治疗,治宜温中补虚,清热化湿。对脾肾阳虚者同时配合温脾健肾治疗,脾主运化,肾主水,亦有利小便实大便之说。乌梅丸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的名方,其病机关键在于阴气渐消,阴尽阳生,若阳气虚衰而致阳气难复,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患者常表现为寒热错杂,四肢厥冷,躁动不宁。临床慢性腹泻患者常畏寒症状明显,进食寒凉及泄,甚至有部分患者食后及泄。因此,这部分患者就要加强健脾药的应用。传统中医药乌梅丸以其辛开苦降、寒温并施的配伍特点,对于慢性腹泻治疗效果较好。此外,由于乌梅丸具有调和寒热、清热祛湿的双向调节功能,其用于慢性腹泻的治疗还能够从根本上调节机体脾胃运化功能健脾温肾,降低复发率。本方集干姜、附子、细辛、蜀椒辛温驱寒,温里温下,以黄连、黄柏清在上之热,以人参(临床多用党参代替)、当归补其气血,桂枝降其冲气,同时温阳化气,乌梅,大酸大敛,既保肝阴又敛肝气,一方面人参、当归以补虚,一方面黄连、黄柏以治泻,并制辛、附、姜、椒的过于辛散,此是治疗半表半里虚寒证,为里虚寒自下迫、虚热上浮、固脱止利剂[7]。乌梅丸加减,对于慢性腹泻长期应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者,以乌梅丸加减治疗能收到明显效果。尤其对脾肾阳虚型泄泻,效果明显。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IBS-SSS积分和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乌梅丸加减对脾肾阳虚型泄泻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杜健,朴春浩.乌梅丸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7,46(5):16-18.
[2]苏良伟,郑欢,黄马养,等.乌梅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Meta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9):1554-1559.
[3]许素瑜,黄秀杰,等.乌梅丸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J].河南中医,2017,37(5):776-778.
[4]周辉霞,熊湘平,张璟宏.乌梅丸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7,25(3):50-51.
[5]陈秒旬,郑耿东,陈瑞芳.乌梅丸为基本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Meta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5):758-765.
[6]张海,郑永刚.加减乌梅丸提高泄泻病临床疗效的研究[J].现代养生,2018,6(6):129-130.
[7]唐小俞.乌梅丸汤加减治疗慢性腹泻15例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1(1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