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治疗消化内科疾病80例临床疗效研究

时间:2021-04-07 所属分类 论文指导 作者有话说:期刊信息纠错
摘    要:目的:系统探讨胃肠镜治疗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效果,逐步促进现有临床方案的完善与优化。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消化内科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个组合患者人数相同,各40例。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案,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方式;研究组接受胃肠镜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及6个月时,研究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镜在消化内科疾病中的临床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可以进行临床层面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胃肠镜 消化道 胃肠 诊断 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主要有药物治疗以及胃肠镜治疗两种治疗方式[1],药物治疗的药效缓慢,特别是对于严重消化道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差,因此需要通过胃肠镜治疗方式起到快速有效的治疗作用。胃肠镜在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创伤小的疾病具有更好的检查效果,传统的插管胃肠镜会造成患者疼痛、呕吐不良反应,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无痛胃肠镜治疗方法。本文选取消化内科疾病患者,探讨利用胃肠镜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消化内科疾病患者80例,年龄22~60岁,平均(43.5±1.9)岁;胃黏膜糜烂性病变31例,消化溃疡性病变27例,其他病变22例;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血常规异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57岁,平均(40.56±3.89)岁。研究组患者年龄21~36岁,平均(31.56±3.5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1)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禁食以及对胃肠持续减压等措施。及时评估患者病情,手术腹部疼痛消失后给予一定的饮食,确保充足的能量补给。注意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视患者血氧饱和度以及各项生命体征,为避免患者休克,要做好血容量的补充,及时监测血容量的变化情况。为减少患者胃酸的分泌要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常见的药物包括奥美拉唑以及雷贝拉唑等,遵医嘱服用。治疗的同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氟喹诺酮类以及甲硝唑等,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2)研究组通过胃肠镜进行治疗:吞服无痛胃肠镜,在胃肠道中进行清晰拍摄观察,通过无线电传输至体外接收器中,对病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分析,医生根据胃肠镜反馈的图像进一步判断病灶部位,发现细微病变,对病情进一步诊断后采取相应治疗措施[2]。发现病灶后可以根据图像特征采取手术切除或者保守治疗。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复发率。
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病情痊愈;(2)有效:临床症状好转;(3)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显效15例(37.5%),有效11例(27.5%),无效14例(35.0%),总有效率为65.0%。研究组显效26例(65.0%),有效14例(35.0%),无效0例(0),总有效率为100.0%。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随访3个月,研究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4.0%;对照组复发6例,复发率为12.0%。研究组随访3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7,P<0.05)。随访6个月,研究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6.0%;对照组复发11例,复发率为22.0%。研究组随访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P<0.05)。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方式深刻变化以及饮食习惯的持续调整,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医疗机构投入大量资源,对现有的疾病诊疗机制做出相应的完善,以提升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成效。消化内科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治疗过程中不进行手术,避免手术给机体带来的创伤。在治疗前首先采取禁食以及胃肠减压的治疗措施,目的是能进一步减少胰腺分泌,从而有效缓解腹痛及腹胀的临床症状。采取禁食的措施能够降低机体的能量消耗,加快正常排便[4],当病情缓解后再督促患者正常进食。以上措施还能够保护肠道黏膜,确保起到正常的屏障作用。利用胃肠镜进行消化内科疾病治疗的方法得到临床广泛欢迎,能够快速起到良好治疗效果,有利于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逐步成为主流的消化内科疾病诊疗方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通过胃肠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病灶病变位置以及原因,对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临床治疗要求进行整体梳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临床治疗方案的针对性提升,进而提高了治疗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通过胃肠镜观察病变病灶可以进行活动性病变的治疗,这是内科用药治疗不能比拟的优势。
考虑到胃肠镜的技术特点以及患者的相关情况,在治疗该病时可通过内科治疗或外科治疗方式治疗,在进行外科治疗时需要选择胃肠镜,注意胃肠镜属于侵入式操作,会使得患者产生不适感,降低对治疗活动的配合度,为改善这种局面,医护人员在临床过程中,操作胃肠镜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检查和操作的技能,从而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有效避免发生并发症,规避胃肠镜的使用风险,有助于有效挽救患者生命,减少二次伤害事件的发生,实现临床治疗成效的提升。通过胃肠镜可以对病灶进行详细观察,从而根据观察结果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总而言之,胃肠镜治疗消化内科疾病能够对病灶进行详细观察,提高治疗措施的有效性,有利于活动性病灶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4]。当前胃肠镜在治疗消化内科疾病方面的疗效得到国内外临床的广泛肯定,是首选的检查和治疗方案。胃肠镜是消化科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良好帮手,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5]。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胃肠镜包括胃镜、结肠镜等,它具有术野清晰、观察直观的特点,能够减少对患者的创伤性,有利于术后的预后。尽管胃肠镜在临床上的使用具有诸多的优点,但是由于自身特点导致在临床的使用中受到一定限制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胃肠镜属于侵入性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会感到非常的不适,从而引起较大恐惧心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2)患者对于胃肠镜的认知较差,通常听别人说非常痛苦,就产生极大的抗拒心理,导致一些患者甚至拒绝使用胃肠镜进行诊疗。
临床常见胃肠镜主要有医用无线内镜以及插入式电子胃肠镜两种,常规胃肠镜核心部分是带有摄像仪的软管,直径大约在1 cm左右,无痛胃肠镜核心部分是胶囊状内镜,患者吞服后就能够通无线电设备拍摄胃肠内的图像发送至外界从而进行诊断。插入式电子胃肠镜是常见技术,但是在临床上的使用受到限制,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呕吐、疼痛等不良反应,严重时导致心率、血压升高加快,患者会出现恐惧感,影响治疗效果。所以,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是无痛胃肠镜,能够减轻治疗时的痛苦,患者能够保持平时状态,减少胃肠蠕动对胃肠图像的影响。通过胃肠镜检查既能清楚看到身体内部病变并给予诊断,同时无痛胃肠镜能够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发展改进,相信胃肠镜治疗消化内科疾病,将会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与此同时,在进行胃肠镜治疗时一定要做好患者的安抚工作,提高操作技能,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疼痛,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消化内科疾病应用胃肠镜治疗的临床效果理想,安全可行,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文婕,刘变英,盛剑秋.胃肠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内科疾病后再病变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1):27-29.
[2]钟亚莉,李健,王修齐,等.无痛胃肠镜在高龄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25(12):1194-1196.
[3]张东伟,许树长,王志荣,等.内镜下金属钛夹与注射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内科疾病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27(9):931-932.
[4] J Wang, HU Zhenwen, SA Department.Observation and Nursing Strategy of Painless Gastroenteroscopy in Outpatient Clinic[J].Practical Journal of Cardiac Cerebral Pneumal and Vascular Disease,2019(1):12-13.
[5]李莉,谭跃,黎振林,等.胃肠镜治疗消化内科疾病后再病变危险因素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6,15(2):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