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对手机依赖影响的条件过程分析

时间:2021-03-19 所属分类 论文指导 作者有话说:期刊信息纠错
摘    要:目的 分析人际关系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探究人际关系导致手机依赖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大五人格量表(NEO)以及UCLA孤独感量表对11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人际关系、孤独感与手机依赖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相关(P<0.01);孤独感在人际关系与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人格特质中的社交性、利他性和道德感在人际关系与孤独感之间起调节作用(P<0.01)。结论 人际关系通过孤独感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产生影响,人格特质在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学校应采取相关有效措施,关注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同时,降低大学生的孤独感,根据大学生人格特质的不同制定不同方案来降低手机依赖。
关键词:手机依赖 人际关系 孤独感 人格特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依赖问题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这一新型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指一种类似网络成瘾的过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实质上的行为依赖[1]。目前学术界对于手机依赖没有统一的界定。国外学者将使用手机可能产生潜在危险的场所,仍然不合理的使用手机的现象称为“问题性手机应用”[2],这是最早对这种现象做出明确的概念界定。在国内,王平等[3]认为手机依赖就是将手机作为人际沟通的主要手段,并且对此存有依赖感的心理及行为。本研究所采用手机依赖的概念:受到某一动机的驱使,过度地使用手机而导致手机用户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受到伤害的依赖状态[4]。手机在大学中已经极为普遍,有调查显示99%以上的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5],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对大学生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过程产生影响。②提高大学生的孤独感,阻碍人际交往。③影响大学生的情绪、情感、意志和行为。综上,为了促进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降低个人孤独感,改善人际关系,本研究将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与人际关系的关系及其中人格特质的调节作用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作细致分析,并提出有助于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大学生1100名作为研究对象,现场共发放问卷1100份,得到有效问卷1082份,回收率为98.36%,最终有效数据为1000份,有效率为90.91%。其中男生477份,女生523份,平均年龄 20.82±1.90 岁。
1.2 工具
①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MPAI):该量表可以诊断青少年和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状况。该量表共包括17题,17道题中如果有8个问题或以上是肯定回答,就会被认定为手机依赖。②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此量表共有28个条目,分为“是”或“否”两个维度,“是”记1分,“否”记0分,总分在0~8之间说明人际关系良好,9~14之间说明人际关系一般,而15分以上说明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严重困扰。③大五人格量表(neuroticism extraversion openness,NEO):该量表分为5个分量表,共25个项目,使用5点计分。当中适应性维度为反向计分。④UCLA孤独感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Unive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s):原始量表由Russell等人在1978年编制。本研究采用的是经过修订的第三版,共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其中含有11个正条目和9个反条目。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6.0录入并分析数据,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使用Hayes编制的PROCESS插件中Bootstrap检验中介效应,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检验调节效应。

2 结果

2.1 大学生手机依赖、人际关系、孤独感、人格特质得分和整体情况
大学生手机依赖、人际关系、孤独感、人格特质各量表的得分如下。见表1。
表1 大学生手机依赖、人际关系、孤独感、人格特质得分 
项目 极小值 极大值 均值 标准差
手机依赖 17 85 53.66 14.32
人际关系 0 28 10.88 7.65
孤独感 26 71 47.29 6.97
适应性标准分 21 80 46.27 12.52
社交性标准分 22 72 48.27 9.36
开放性标准分 22 79 53.37 9.84
利他性标准分 20 71 39.37 12.40
道德感标准分 24 69 45.11 10.10
2.2 人际关系、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总分、孤独感和手机依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人际关系总分、孤独感以及手机依赖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相关。见表2。
表2 人际关系、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r) 
手机依赖 孤独感 人际关系总分
手机依赖 1
孤独感 0.325** 1
人际关系 0.256** 0.428** 1
2.3 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对手机依赖的预测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际关系总分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B=0.47,P<0.001),人际关系总分对孤独感有正向预测作用(B=0.38,P<0.001),孤独感正向预测手机依赖(B=0.54,P<0.001)。见表3。
表3 孤独感、人际关系与手机依赖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 整体拟合指数 回归系数显著性
结果变量 预测变量 R R2 F B t
手机依赖 0.25 0.06 69.87***
人际关系 0.47 8.35***
孤独感 0.42 0.18 223.23***
人际关系 0.38 14.94***
手机依赖 0.35 0.12 69.42***
人际关系 0.26 4.35***
孤独感 0.54 8.03***
2.4 孤独感在人际关系和手机依赖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比bootstrap检验,重复取样5000次后计算95%置信区间,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介效应显著,孤独感在人际关系和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4.07%。见表4和图1。
表4 孤独感在人际关系与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效应 
路径 效应值 Boot标准误 95%置信区间
Boot CL下限 Boot CL上限
中介效应 0.210 0.030 0.154 0.272
直接效应 0.267 0.061 0.147 0.388
总效应 0.478 0.052 0.366 0.590

图1 人际关系对手机依赖影响的路径图
2.5 人格特质在人际关系与孤独感间的调节作用
适应性交互项和开放性交互项的回归系数在以孤独感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未到显著水平,社交性交互项、利他性交互项和道德感交互项的回归系数在以孤独感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达到显著水平,所以人格特质中的社交性、利他性和道德感在人际关系与孤独感之间起显著的调节作用。见表5。
表5 人格特质在人际关系与孤独感间的调节作用 
因变量 变量 B △R2 F P
孤独感 1人际关系 0.432 0.192 118.795 0.000
适应性 0.084 0.009
人际关系×适应性 -0.002 0.000 0.527 0.468
2人际关系 0.822 0.251 167.347 0.000
社交性 0.374 0.000
人际关系×社交性 -0.013 0.017 23.134 0.000***
3人际关系 0.663 0.184 112.492 0.000
开放性 0.106 0.007
人际关系×开放性 -0.007 0.005 6.093 0.014
4人际关系 0.869 0.269 183.537 0.000
利他性 0.376 0.000
人际关系×利他性 -0.017 0.044 63.209 0.000***
5人际关系 0.943 0.231 150.098 0.000
道德感 0.349 0.000
人际关系×道德感 -0.017 0.028 37.803 0.000***

3 讨论

3.1 人际关系、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总分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即人际关系越差,手机依赖越明显,孤独感对手机依赖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一结果支持了以往有关人际关系和孤独感对手机依赖影响的研究,即人际关系和孤独感是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风险因素。张敬赞等[6]使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手机依赖有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甘良梅等[7]在对高职大学生的自我控制、人际困扰和手机依赖的关系进行研究后,也证实了人际困扰与手机依赖呈现显著相关。人际关系是体现一个人追求满足他的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较差产生的人际困扰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8],因此,可以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入手来降低其对手机依赖的程度。国内大量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孤独感对手机依赖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孤独感越强,手机依赖就会越严重[9]。另一项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交叉滞后分析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10],也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3.2 孤独感在人际关系和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作用
孤独感在人际关系与手机依赖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4.07%,这表明人际关系通过降低孤独感来减少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11]。智能手机所提供的虚拟社交能缓解孤独感上升带来的空虚感,处理手机依赖问题可以从降低孤独感入手,因此,找寻能够替代手机的途径来缓解大学生的孤独感对于预防和控制大学生手机依赖具有重要意义[12]。孤独感的增加可能会使大学生逐渐地远离现实社会,沉溺在智能手机所营造的虚拟网络环境中。因此,学校应适当减轻大学生的课业负担,丰富大学生课后集体活动或者其他娱乐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互动性来减轻由孤独感所引起的对手机的依赖。
3.3 人格特质在人际关系和孤独感之间的调节作用
人格特质中的社交性、利他性和道德感在人际关系与孤独感之间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即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受到社交性、利他性和道德感水平的影响。社交性、利他性和道德感水平对人际关系较差的大学生的孤独感影响更大,提高社交性、利他性和道德感水平有助于个体在群体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抵抗孤独感。近年来,许多研究也证实了人格特质的变化会对人际关系和孤独感造成影响[13-14]。
总之,人际关系对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具有预测作用,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通过孤独感来实现的,人际关系在影响孤独感的过程中受到人格特质中社交性、利他性和道德感的调节。因此,学校在制定降低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策时,不仅要强调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还要重视学生孤独感水平的动态发展现况,根据大学生人格特质的不同及时给予其生活和学习上足够的支持和关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丰富课外活动,进而降低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

参考文献
[1]Ishfap Ahmed,Tehmina Fiaz Qazi,Khadija Aijaz Perji.Mobile phone to youngsters:necessity or addiction[J].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Review,2011,2(5):229-238.
[2]Bianchi A,Phillips J G.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J].Cyberpsychol Behav,2005,8(1):39-51.
[3]王平,孙继红,王亚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30(1):56-58.
[4]Toda M,Ezoe S,Nishi A,et a1.Mobile phone dependence of female students and 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attitudes[J].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8,36(6):765-770.
[5]宗一楠,徐英.广州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35(11):1722-1724.
[6]张敬赞,姜媛.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对人际困扰与手机成瘾作用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18):3356-3359.
[7]甘良梅,胡春梅.高职大学生自我控制、人际困扰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32-35.
[8]Hashmi AM,Naz S,Ali AA,et al.Smart phones and medical students:Pleasant distraction or dangerous addiction[J].J Pak Med Assoc,2019,69(12):1891-1895.
[9]陈向丽.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4):169-171.
[10]任丽杰,莫碧波,李丹,等.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与孤独感的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4):850-852+856.
[11]岑模芬,陈庆菊.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际困扰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4(1):22-25.
[12]Jafari H,Aghaei A,Khatony 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diction to mobile phone and sense of loneliness among students of medical sciences in Kermanshah,Iran[J].BMC Res Notes,2019,12(1):676.
[13]万广圣,崔丽娟.结盟氛围感知、组织内信任对职场孤独感的影响:人格特质的调节[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9,36(4):30-44+60.
[14]余迪,王燕,林启我.西藏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J].西藏科技,2019,44(6):72-75.